線上論壇由歐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暨英國臺灣商會青商會會長許伯偉主持,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副教授、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博士Wim De Reu魏家豪、澳門大學助理教授、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博士李庭綿和美國葛底斯堡學院助理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博士Mercedes Valmisa擔任講者,此次邀請的三位學者都有在臺灣和歐美的研究經驗,讓這次論壇擦出有別於傳統道家研究的火花,讓與會者耳目一新。
李庭綿引用淺顯易懂的日常生活問題「你是不是不愛我?」來延伸討論如何定義「道家」的三個面相:是一套思想系統或是一些基本的思想傾向與價值取向、是某些思想家的思想或是某些文本作品呈現出來的思想;她解釋雖然英文「Daoism」被普遍認為是中文「道家」的翻譯,但是如果去仔細分析的話,兩者之間存在不一樣的語言直覺,這些差異使得外國學者傾向使用第一種定義,而中文學者更喜歡以人物著作為主軸。
魏家豪主要講述〈老子〉第39章,雖然此章前半段描述了很多宇宙(天、地、神、谷、萬物),但他認為整章的重點其實在於政治(侯王)。如果侯王要保持他「貴」、「高」的身份,他必需要達到他的「一」,也就是「以賤為本」、「以下為基」,而如果失去了「賤」和「下」,也就失去了「貴」和「高」。
Mercedes Valmisa講述了莊子時常倡導對價值觀的多元性。許多先秦思想家都在找尋一條人類能與宇宙大自然相互和諧的「道」。儒家、法家、墨家和道家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但是莊子覺得所有符合人民社會關係的都是自然的路徑,換言之,「道」並不是絕對或唯一的,而這在現代多元的社會更為重要。
https://www.ocacnews.net/overseascommunity/article/article_story.jsp?id=262728
https://www.ocac.gov.tw/OCAC/Eng/Pages/Detail.aspx?nodeid=2050&pid=20678649